想要100歲都還能用自己的牙齒吃飯,就從每一餐開始。

在日本,許多長輩到了臨終前幾天,都還能在桌旁與家人享用一樣的餐點,一同共度最後的用餐時光。不想老來插鼻胃管,到老都想享受美食的你,絕對不能忽略口腔的健康。其實,提升咀嚼力一點都不難,來看牙醫師有哪些私房祕技。

 

Action1 清潔牙齒比什麼都重要

1.飯後一定要刷牙

一天刷牙2次已經落伍了,知名牙醫一天至少刷牙6次:早上起床刷牙、早午餐飯後刷牙、工作休息時間刷牙、工作結束回到家裡也會刷、睡前再刷一次。牙醫師說,飯後刷牙是必需,若真的做不到也最好漱口,一天至少刷2次牙。

 

2.清潔別忘了口腔軟組織

平時刷牙除了要按摩牙齦、清潔舌苔外,對於行動不便或是已經沒有牙齒的長輩,照顧者在協助清潔口腔時,可使用海綿清潔口腔牙肉、舌頭以及黏膜皺褶處,甚至運用漱口水消除牙周病菌。

 

3.務必使用牙線、牙間刷

牙齒與牙齒間的鄰接面是牙菌斑最愛躲藏之處。對於孩童、青少年或沒有牙周病的民眾,使用不含蠟的牙線即可;如果牙縫較大,特別是牙齦已經萎縮的牙周病患者,則以牙間刷為主,牙線為輔。

 

4.活動假牙也要清潔

活動假牙仍有很多空隙,一樣會形成牙垢與細菌,選擇較軟的牙刷,把牙垢清除乾淨,然後泡在假牙清潔液裡面,一天約30分鐘即可,把樹脂表面微小空隙裡的髒東西游離出來。

 

5.兩個月就要換牙刷

牙刷選擇以刷得乾淨卻又不傷害牙肉為主,刷頭也可選擇小一點,可深入後方牙齒,一次約刷23顆牙為宜。若從牙刷背面看,刷毛已外翻,或者使用了68週、刷毛底部有沉積,就該更換牙刷。

 

Tip:深入牙縫,清除牙菌斑

1)牙線各纏繞23圈在兩手中指的第二指節,距離約25公分。

2)將雙手做手槍狀。

3)一手拇指與另一手食指(指甲對指甲)繃緊牙線,距離約1公分。4)食指在內、拇指在外,把牙線沿著牙齒側邊滑進牙齦內,遇到自然阻力為止。由牙齦往外刮牙齒的鄰接面,直到聽到「吱嘎」聲。牙縫的兩個鄰接面都要刮乾淨。

5)操作後牙區時,改用兩手食指並打直,一食指在內、一食指在外,同時把臉頰張開,務必做到最後一顆牙、最後一個面為止。

6)操作時,牙線略呈「C」型,使接觸面積加大。使用時,用過的一邊繞一圈,另一邊鬆一圈,就可一直用乾淨的牙線。

 

Action2 定期找牙醫師檢查牙齒

1.孩童注意蛀牙、成人牙周病是大患

孩童因顎骨頭不斷發育,造成牙齒間隙變大,食物容易卡在其中,再加上牙齒厚度薄,一旦蛀牙3個月就容易蛀到牙髓。而從30歲開始,特別是年紀大的長輩,容易有牙周病,因此口腔照護的焦點要從預防蛀牙轉移到如何維持牙周的健康。

 

2.6個月定期洗牙、檢查牙齒

健保除了提供一般民眾半年一次洗牙的給付外,懷孕婦女因內分泌改變、孕吐、偏好酸性飲食等更易罹患口腔疾病,因此今年健保特別為孕婦新增間隔3個月可再洗牙一次的服務。

 

3.缺牙一定要補

一旦缺牙,咀嚼能力降低,包括吃東西習慣用另一側咬、不大能吃硬的食物,就容易影響咬合與營養吸收。缺牙後,應經專業牙醫師評估做假牙或植牙,來恢復咀嚼功能;另外,治療後也需比以前更注重口腔清潔和保養。

 

Action3 好好練習咀嚼吞嚥

1.每口飯嚼30

咀嚼除了可增加大腦血流量外,也可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讓人容易感到飽足;此外,咀嚼能刺激唾液生成,協助分解食物。多咀嚼,吃進的東西變少,對消化也更好。

 

2.嚼硬質口香糖,增加唾液分泌

隨著年紀漸長,長輩的口水分泌會變少,導致口腔乾燥,易孳生細菌。讓唾液分泌的方法之一就是「多咬」。嚼硬質口香糖可以促進口水分泌,進而幫助清潔口腔。

 

3.練習健口瑜伽,減少嗆到機率

對於慢慢出現咀嚼吞嚥和協調能力退化的長輩們,在看電視或閒暇時,可以多多按摩刺激唇頰、練習吞嚥、扣齒,更應該在吃飯前做健口瑜伽,有效降低吃飯時嗆到的機率。

 

Action4 吃真食物

保健牙齒不只是維持牙齒清潔,牙醫師非常強調吃真食物,「每天飲食多吃高纖、有硬度的、自然的、單純的食物,牙齒咀嚼力量不會退化,牙周膜也長得比較牢靠。」

 

1.多吃蔬菜水果:特別是芹菜,纖維粗可以幫助掃掉食物殘渣,又因為需要費力咀嚼,能刺激分泌唾液;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可維護牙齦健康,如芭樂、甜椒、花椰菜、番茄、木瓜、蘋果、柑橘類水果等;香菇內含的多醣體可以抑制口中細菌製造牙菌斑;洋蔥的硫化物則可以殺死造成蛀牙的變形鏈球菌。

 

2.吃乳酪可補充鈣質:乳酪可以增加齒面的鈣質,裡頭的磷酸鹽與鈣可以平衡口腔的酸鹼值。

 

3.喝綠茶:綠茶含有大量的氟,可與牙齒的磷灰石結合,可抗酸防蛀牙,同時去除難聞的口氣。

 

4.喝水:水可以保持牙齦濕潤,刺激唾液分泌,更可以帶走食物殘渣。

 

5.優格:富含益生菌可改善口氣,牙菌斑與牙齦炎的狀況也相對減少

 

植牙假牙牙菌斑蛀牙牙周病

參考文獻:

1. 徐振祥 2012 缺牙人的希望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鈞仁 假牙還是植牙?該怎麼抉擇?

3. 吳宛霖 2007 植好牙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

薏安牙醫

arrow
arrow

    薏安牙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