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滿3歲的「玲玲」,胖嘟嘟的臉龐漾著微笑,開心地吟唱三字經給媽媽聽,但旁人不知道的是,她在1年多前,卻因目睹父親家暴,從此畏懼陌生人、一句話也不說,成了發育遲緩兒。幸好,經過社工人員長時間的輔導和早期療育,逐漸趕上學習成長的腳步,每天話講不停,曾經令人擔心的「沈默」反而成為偶然的冀望。



統計:偏鄉發育遲緩兒近3成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發展遲緩兒童的發生率約6%至8%,但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的資料,發現2013年國內共篩檢出1萬8137名疑似發展遲緩的兒童,其中家扶基金會介入輔導的就有7000多人。進一步分析家扶基金會的輔導個案,發現10%來自經濟弱勢家庭,高於平均值,且鄉村型地區疑似發育遲緩機率更高達27.2%。
慢飛天使!2個月可察覺肢體動作異常
台中光田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江國樑表示,又名「慢飛天使」的發育遲緩兒,特別容易發生在急產或早產兒身上,另外若媽媽有吸毒習慣,或有智能不足的家族史,家長也要特別留意孩子是否有發育遲緩的現象。
寶寶和兒童的成長發育有階段性,最初是動作和肢體,若發現寶寶在2至3個月大時,雙手經常呈現一手攤掌、一手握拳的不對稱動作,或雙腳動作不靈活,出現下肢型偏癱,甚至搓動不見反應,需高度懷疑是發育遲緩,應盡快就醫做詳細檢查,進行早期療育。



至於較容易發現的語言和智力發展障礙,江國樑醫師表示,包括語言、智力、聽力和社會互動等能力,通常需等到寶寶1歲多才能看到明顯的差異,這個年紀的孩子通常已能口喊「爸爸、媽媽」,也能拍手鼓掌、走路、愛笑、與人做情緒互動,若孩子不愛笑、沈默不言、眼神不看人,或互動情緒差,很有可能有發育遲緩的問題。
兒童發育遲緩 把握3歲前黃金治療期
江國樑醫師提醒,早期療育有助於改善發育遲緩的問題,讓孩子趕上成長的腳步,也能減輕家長和社會所付出的療育資源。有研究發現,6歲之後才發現發育遲緩的療育成本,是未達6歲的好幾倍。
家扶基金會則引用早療相關研究,指出其效果差距為30倍,證明治療兒童發展遲緩,越早越好。醫師建議,最好把握3歲以前的早療黃金期,可先促進語言和肢體的正常發展。
守護弱勢慢非天使 三早計畫啟動
不過,慢飛天使的早期療育需耗費大筆金錢和資源,並非普通家庭可以承擔,特別是就醫困難的偏鄉家庭和經濟壓力大的弱勢家庭,因此家扶基金會針對低教育程度、低社經地位、偏遠地區、文化刺激不足等個案家庭,推動偏鄉「三早計畫」,希望透過家扶在地系統、在地紮根的服務資源整合、運動專業社工人力進入偏鄉,達成及早發現、及早介入、及早治療,守護孩子健康成長的機會。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植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薏安牙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