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因帶有家族遺傳性BRCA基因的突變,進行乳房切除手術,降低罹癌風險。台灣大學生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冀宏源帶領研究團隊從生化學角度切入,發現遺傳學無法解釋的基因修復機制,有助於未來藥物開發與癌症治療,此一重要發現將刊載於國際知名期刊《Nature》中。
癌症連續13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12分2秒就有一人罹癌死亡。日前安潔莉娜裘莉切除乳房引起各界嘩然,冀宏源說,裘莉的基因體帶有家族遺傳性BRCA基因的突變,而BRCA基因正是參與同源重組反應以修復受損DNA的重要蛋白質。所以了解同源重組反應的分子機制,是治療癌症非常重要的生物課題。
這項研究為美國貝勒醫學院、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與台大國際研究合作成果,領先全球首度採取遺傳學結合生化學研究方式。團隊首先利用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為材料,發現Pif1解旋酶 (Helicase)扮演基因修復關鍵角色。
研究結果發現,Pif1解旋酶利用本身水解高能化合物ATP為能量的來源,來解開DNA雙股螺旋的結構,以利於DNA聚合酶能順利的進行DNA複製,可完成修復受損的基因。
冀宏源解釋,Pif1解旋酶為一種蛋白質,具有將雙股螺旋DNA解開的能力。細胞的基因體每天都可能遭受不同形式的損害,同源重組反應(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則是細胞非常重要的修復基因機制。透過這個機制,細胞可以修復受損的基因體。假如細胞未能即時修復斷裂的DNA,則可能導致基因體異常。
冀宏源說明,這是學界第一次利用結合遺傳學和生化學的方式,來証明及闡釋Pif1解旋酶在同源重組中,修復損傷DNA的作用機制,有助於抗癌藥物的研發。


轉貼來源:Yahoo 新聞


薏安牙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薏安牙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